文化鉴赏|邯商(连载83)第四章 邯商人物 第一节 古代人物发表时间:2019-08-19 09:19来源:新邯郸 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位于沟通南北的交通干道之上,又处于西接上党、东出河北平原的通道,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邯郸自古就有重商主义的传统。《战国策·秦策一·张仪说秦王》:“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史记·货殖列传》称温、轵一带商人“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说明赵地聚集活动有不少外地商人。大商贾吕不韦从政之前在邯郸行商,是最著名的事例。 《战国策·赵策三·希写见建信君》载:“夫良商不与人争买卖之价,而谨司时。时贱而买,虽贵已贱矣;时贵而卖,虽贱已贵矣”。邯郸人的商业意识是邯郸人的精神特质之一,造就了相沿三千年不绝的商业文化传统。正是这种文化的浸润,传统相沿,邯郸涌现了一大批商界传奇人物。 第一节 古代人物 商业始祖——王亥 王亥 ( 公元前 1854—1803 年 ),河南商丘人,华夏商人,商品、商业的缔造者,华商始祖、商族先公之一。子姓,又名振,阏伯的六世孙,契之后,冥之长子,商部落族的第七任首领。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王亥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王亥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 开长途贸易的先河 王亥,作为草原部落的游牧民族,他们在频繁迁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役使畜力的各种方法 -- 夏王朝初年的奚仲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他的先王——相土 ( 生卒年不详,商部落第三任首领 ),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将马戴上马笼头从而驯服了野马,再加上训练,便让马拉车驮物,成为重要的运输方式。从西北草原迁徙到中原地区之后,到了王亥时代,马拉车、运货、作战,根本不够用。那时,中原地区牛很多,但尚未被驯服,还不能为人做劳役。面对这种情况,王亥想,牛和马样子差不多,虽然没马跑得快,但却有一身不亚于马的蛮力,如果让它替马拉车,从此就不必为这一问题发愁了。但如何才能让牛代替马来拉车呢? 一天,他带领人们做起了试验。他命人把车准备好,然后便命人捉一头牛来,看是否能如愿。没想到这牛野性这么大,靠着一身蛮力和头上的两只角,耍起横像老虎一样厉害。怎奈人多势众,终于还是被几个人用绳索将它套住,挣脱不得。人们把它拽到车前,把马拉车的一套用具朝它身上套去,强令它拉车。那牛却怎么也不买人们的账,大吼一声,腾空跃起,挣脱了人们的缚拴,威猛地朝人身上乱撞,并用两只角朝人身上乱顶。刹那间,有的人被撞倒了,有的人被顶伤了,那牛的威风却丝毫未减。王亥见此情状,便命人像打猎一样用棍棒和石块向它投掷。不一会儿那牛被打了个半死,趴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想让它拉车更是不说的事。这次驯牛以失败告终。 一天,亥带着这一问题到民间巡访,想找到一个服牛的好办法。忽然,一头牛冲到人群中耍起了威风,仗着力大和头上的两只角横冲直撞,就伤了几个人。这当儿,有一个勇敢的人毫不畏惧,拿着一根长长的尖利的东西向那牛刺去,正好剌穿了牛鼻子,鲜血直流。那牛疼得浑身发抖,巨大的蛮力立刻化为乌有,挣了几下,竟然没有挣脱,于是便老实起来。王亥恍然大悟,原来,只要想法牵制住它的鼻子,它便好驯服了。他命人上去把剌穿的牛鼻子用绳子穿起来,牛便顺顺当当地听人使唤,不敢再耍蛮了。从此,王亥率人驯牛便先想法先把牛弄倒,把牛的鼻子弄穿拴上绳索。很快,牛便被驯服了,并能代替马拉车、驮物。牛走路的速度虽然不及马快,但牛的饲养、使用却比马容易,这就是“王亥服牛”的典故。这一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商人赶着牛车游历,并运载物品到各部落进行交易。 在王亥的大力推广下,驯牛技术和牛车开始普及,商部落的畜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商族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王亥被同族人推崇至极。为解决牛、羊及农产品生产过剩的问题,王亥亲自驾驶牛车载货运输,用帛、黍和粟以及牛、羊跟其他部落以物换物 -- 这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正是王亥开的先河。 从那以后,古道上经常可以见到王亥率领部落成员赶着牛车的壮观景象:一辆辆载满布帛、黍和粟的牛车吱呀吱呀地响着,一群群洁白的绵羊咩咩地叫着,一个个袒胸露背的赤脚壮汉“吼吼”地吆喝着——这绵延的牛车队伍一路跋山涉水,风雨兼程,从一个部落奔波到另一个部落……从此,王亥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他成了当时最富有的部落首领。 “商”这个字便是拜赐于他 由于王亥开了氏族部落之间长途贩运的先河,在他去世后,商族人沿其传统,利用牛车、马车的便利条件从事部落间的物品交换,以获取财富。搞贩运的人越来越多,渐渐的,就形成了专门从事这行当的职业。外部落的人看到商族人用牛车、马车拉着货物远道而来,进行以物易物的经商活动,感到十分新鲜,就你传我、我传你地吆喝着:“商人来了,商人来了。”其实是“商族人”的意思,时间长了,“商人”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演变成了经商做生意的人,专指经商做买卖之人的统称。 “商人”一词一直沿袭至今。而作为最早进行贸易的王亥,便是“商业”的始祖,即商人的祖先,数千年来一直被商人奉若神明 商国的国力快速增长。到了王亥的第七世孙商汤时期,商国的实力已十分雄厚。当时夏朝的最后一个君王桀荒淫无度,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整个国家动荡不安。商汤经过 11 次征战,终于取代桀灭夏,建立了商朝,并在南亳 ( 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 ) 建都。 经商之道 在与各国的交易中,王亥坚持以诚信为本,平等交易。根据史料记载,与商国经常交往的有一个诸侯国叫葛国。葛国是个小国,社会落后,资源贫乏,老百姓所需粮食一直不足。商国一直向葛国提供粮食,平等进行各种交易。有一年葛国遭遇天灾大旱,地里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连树皮草根都快吃光了。葛国国君到商国向王亥求援,恳求商国多运送些粮食到葛国,并愿意拿出比原来高出一倍的物品交换。王亥说:“您是商国的老朋友了,我们不能见死不救,更不能乘人之危敛物”。王亥除了继续以原定的物品与葛国交换粮食外,还多提供了些粮食援助。事后,葛国国君向王亥送书一封,其中写道:“葛国愿与商国世代交好,永结同盟”。 后世评价 王亥“服牛乘马,以为专利。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农、牧结合的经济,使这个部落很快兴旺起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也相应地扩大了。因此,商人与其他部落之间的交换也是比较活跃的。王亥的时候,开始利用牛作为负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间进行贸易”。这是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对“相土乘马,王亥服牛”深远意义的高度评价。 从简单的以物易物发展到复杂的商品贸易,其漫漫脉络也就在这里找到了源头。王亥经商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商文化文明播撒天下的进程。
文章分类:
动态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