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肥乡区沙窝村木旋技艺出国行发表时间:2019-06-20 09:15来源:邯报书画院 编者按: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在成长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因此,最近几期向广大读者介绍几种邯郸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 美国观众体验 邯郸市肥乡区沙窝村木旋技艺,在沙窝村延续了500年之久,于2017年被邯郸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学民被评为沙窝木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让世人能真正了解传统木旋技艺的精髓,李学民多年来积极传播这项古老技艺。继沙窝木旋进沙窝小学、河头堡小学之后,他又于今年3月带着传统木旋技艺走进肥乡区毛演堡乡中心小学、邯郸市领创职业学院等处展示和演示。他说,希望沙窝木旋这项优秀的传统技艺能够家喻户晓,早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这项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得以发扬光大。他还被邀请至美国、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参加展示,引起关注与轰动。 一、美国洛杉矶之旅 在国际木文化学会和世界木材日基金的协调下,2017年3月18日,肥乡区传统木旋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学民,顺利登上了去美国洛杉矶的班机。 在洛杉矶长滩市世界木材日会场里,李学民坐在高高的大旋床上,左右脚交替踩下踏棍,通过皮带带动主轴旋转,配合手上的旋刀,很快地一个个木碗就旋好了。利用套旋来旋制木碗,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材料,节约更多的木材。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为期一周的精彩表演中,中国传统木旋技艺得到了世界各国爱好者的认可。古老且实用的旋床,传统而精湛的技艺,简单却有效的工具,让观众们赞叹不已,并跃跃欲试。与现代的电动车床不同,大旋床的动力来自于脚下的踏棍,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有效地工作。每一个体验者上来都得先手忙脚乱一阵子,当掌握到一点窍门后,他们兴奋不已,再也不舍得下来了。不只观众,来自世界各地的木旋艺术家也纷纷对这项古老技艺表示震憾,原来古代木旋是这个样子啊,中国人真是太聪明了,这就是木旋的根啊! 除了大旋床之外,李学民还带去了旋制擀面杖、口哨等小物件用的老式小车床。这种车床安上轮子就可以推着它走街串巷,是名副其实的“车”床。拿下轮子,坐到上面,左手拿刀,右手拉动木弓带动木料旋转,就可以快速旋制出一件件生活用品。李学民这次赴美国展示木旋技艺,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木旋技艺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二、东南亚三国行 2018年3月,应国际木文化学会邀请,肥乡沙窝木旋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学民带着他的大小旋床到柬埔寨、老挝、缅甸进行传统木旋技艺展示。在柬埔寨展演期间,很多人问李学民是不是来自韩国?是不是来自日本?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李学民急中生智把五星红旗画在了车床的床帮上。很多来柬埔寨旅游的中国游客,看到了车床上的国旗,纷纷合影留念。大家都为中国还保存着如此古老的手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期间有一个非洲年轻人在车床边看了很久很久。后来他找来一个翻译,说想请李学民去非洲传授木旋技艺。因为在非洲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电,这种不用电,全靠人力的操作方式,真是太好了! 柬埔寨皇家研究院负责人兴致勃勃地推起小车床,他说中国人设计的这款小车床真是太方便了。当得知小旋床是古人设计的,已有上千年历史时,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在老挝首都万象展示期间,沙窝木旋技艺引起了老挝副总统的浓厚兴趣。他在赞叹中国文化古老的同时,紧紧握住李学民的双手,并邀请李学民一起共进晚餐。在老挝万象五天的时间里,前来参观木旋技艺展示的观众每天络绎不绝。其中很多学生看了木旋技艺后,表示长大了一定要去中国看看。 在缅甸北部展示虽然只有短短三天时间,当地民众无不被小旋床简洁的造型和李学民熟练的技艺所折服。祖籍中国云南的老华侨更是热泪盈眶,他说自己已经老了,不可能再回中国了,能在缅甸看到老祖先的手艺很是激动。
文章分类:
动态前沿
|